MainBoard 主機板 / Gaming M/B 電競主機板 / Creator M/B 創作者主機板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
AMD B550最強C/P值晶片組駕到:Ryzen 4000 Ready、PCIe 4.0普及、雙顯示卡支援、更多USB 3.2 Gen 2! ft. B550 AORUS MASTER
玩家們到了這個時間點,想必也已經看了。才剛端出兩顆7nm製程、最佳入門級Ryzen 3 3100和3300X處理器的AMD,在處理器C/P值部分可說是早已將Intel甩得看不見車尾燈,而現在在主流中階主機板選項中,又再度推出全新的B550系列,也就意味著現階段AMD除了最入門版的A520(?)主機板尚未看到影子以外,中階、高階的3A平台已全線預備,尤其在一般玩家最重視的主流中階市場上,B550駕到也意味著,Intel的B460幾乎毫無反擊之力。 (型號差之毫釐、失之千里R~) AMD規劃的500系列晶片組,以全面支援PCIe 4.0規格為目標。而作為先前B450的下世代平台,也就是B550晶片組,也跟上了先前「7nm真香潮」的步伐,在同樣支援PCIe 4.0的規格下,也使得內部的效能得以進一步解放,以下先就B550主機板的重要資訊跟玩家做一一介紹。 首先在處理器支援部分,B550目前對應的,是現階段的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包含去年推出的一眾3000系列處理器們,以及近日新推出的R3 3100、3300X全部都可直接採用,對比先前玩家們如果想要完整享受Ryzen 3000效能潛力的話,當時能夠對應的僅X570主機板,但價格落差的關係,也使得R3~R5系列Ryzen處理器總是有種「小孩子騎大象」的概念,不過當然,即便玩家當時選擇搭配的是X570主機板,至少同樣能夠對未來的處理器做好升級準備。而這次B550的出現,也就意味著R3 3100和3300X終於有了C/P值最高的「坐騎」可以對應。 除此之外,B550在處理器對應上,還能夠直接為未來的Zen 3架構的Ryzen 4000處理器做好升級準備,同樣採用AM4腳位下,屆時藉由BIOS更新的方式,即可輕鬆支援,玩家不必額外再買新的主機板,即可直接支援下世代CPU,「AMD真香!」再下一城。(望向隔壁棚的改「槽」換代...) 不過,玩家們如果是AMD鐵粉的話,手上可能已有先前的Ryzen 2000及1000系列處理器,值得注意的是,B550在設計上是不支援這兩代處理器的喔!畢竟AM4腳位已經佛心的陪伴玩家多年,在眾多處理器中,雖然主機板可藉由升級的方式支援前代處理器,但更多的支援彈性雖然對消費者來說是「揪甘心欸~」設計,但不可避免的是容易衍生的相容問題也可能更多,對比AMD方面需要做的維護也會相對高了一些,這點就望大家多擔待些了,畢竟至少就中階主機板來說,B550已經做好支援下世代Ryzen 4000處理器的準備(人總是要往前看的嘛~笑)。 這邊也建議如果手上還有Ryzen 1000和2000系列處理器的玩家,現階段如果想要升級的話,除非真的有十分必要的急迫性,否則可以再等些日子,等到後續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登場以後,再一併連同處理器、主機板、甚至顯示卡做一次大範圍的升級,會來得更有效率些。 另一個最重要的一點自然就是PCIe 4.0下放,這個在此之前僅X570系列主機板支援的功能,終於迎來第二位支援的選項。B550在PCIe 4.0介面的支援上和X570相同,通道設計上兩者最高都是24條PCIe 4.0/3.0通道,這包含了兩個層面,一個是在顯示卡使用的PCIe 4.0 x16介面插槽、另一個則是M.2 SSD使用的PCIe 4.0 x4介面。 先說顯示卡的部分,雖然就一般玩家日常使用下,是否採用PCIe 4.0對於遊戲的效能來說,不會有非常大的效能差距,但PCIe 4.0能提供的理論頻寬對比PCIe 3.0是其兩倍,也就是說在嚴苛的環境下,「PCIe 3.0 x16」 vs. 「PCIe 4.0 x16」才會有較大的效能差距,例如遊戲場景非常複雜時,又或是材質開到最佳等級,因為記憶體資料負荷量大,此時也比較能感受到PCIe 4.0所帶來的真正效益。不過當今遊戲大多還是以PCIe 3.0 x16的標準,就能擁有流暢的表現,因此PCIe 4.0 x16要獲得完整效能的展現,勢必要有更大場景、動用到更複雜材質的大型遊戲出現,才能讓支援PCIe 4.0 x16的顯示卡有更大效能的發揮。 另外在多顯示卡支援度的部分,以往都是高階主機板才有這項功能,不過這次AMD首度在主流中階平台中,開放支援AMD自家CrossFireX與NVIDIA SLI技術,這也就意味著在以往僅X470、X570等高階主機板能玩的多顯示卡輸出,也能在B550主機板上用到,不過如果要和X570對比的話,比較可惜的是B550在AMD CrossFireX支援上僅支援到雙顯示卡、而非X570能支援三顯示卡。 但這邊也要提醒的一點是,其實現階段因為顯示卡本身的效能逐步提高,加上不管是遊戲廠商還是AMD或NVIDIA自己,已經鮮少再為了遊戲做CrossFireX(或SLI)支援,因此,市場上其實也越來越少遊戲可以讓玩家用兩張、甚至三張顯示卡去搞極限輸出,除非是想要在現階段搞8K超高畫質解析度的遊戲,自然就另當別論了。總之,B550支援CrossFireX和SLI對於真正有需要的玩家來說,絕對是喜事一樁,有支援總是比沒支援在「奇摩子」心情上總是好得多。 PCIe 4.0帶來的另一個優勢是M.2 SSD效能狂飆,這次B550晶片組提供原生支援PCIe 4.0的功能,在通道上是採用PCIe 4.0 x4介面,對應主流Gen 4 SSD。先前在X570主機板登場時,就有跟著許多PCIe 4.0 SSD推出,基本上來說,最大讀寫速度都可達到近5,000 MB/s(甚至更高),對比現階段PCIe 3.0前段班SSD僅3,000 MB/s左右的水準來說,數字上確實有十分明顯的差距,但在一般日常使用中則不一定,端看玩家使用情境而定。 舉例來說,如果玩家想要入手PCIe 4.0 SSD作為遊戲使用是比較不建議的,對於遊戲速度的影響上來說,Gen 4 SSD帶來的提升並不十分明顯,甚至可說是和Gen 3 SSD不相上下;但如果玩家時常有需要大量移動檔案的需求、加上檔案長度又十分龐大的話,這時Gen 4 SSD才會帶來實質上明顯的影響,有這類需求的玩家才會建議入手Gen 4 SSD,畢竟雖然現在B550也搭載了PCIe 4.0功能,意味著Gen 4 SSD的價格可望有機會普及些,但現階段來說,價格還是普遍昂貴的。 然而,關於B550支援PCIe 4.0這點還是有幾個注意要點,簡單來說,「B550並非完全支援!」 什麼意思?以GPU PCIe插槽先來看,目前B550系列主機板普遍會提供兩組插槽,一是位於處理器下方的主插槽、第二組則是來自晶片組的副插槽,主插槽部分的確是採PCIe 4.0 x16模式沒錯,這點毫無爭議;但值得注意的是,位於南橋附近的PCIe插槽並非原生支援Gen 4介面,在使用上,該插槽仍會以PCIe 3.0 x4介面運行,也就是說,速度上兩者仍會有些微差距,這點玩家在安裝顯示卡要十分注意,如果只插單一顯示卡的話,記得要將顯示卡插入接近處理器的主PCIe插槽,才會是以實質PCIe 4.0 x16模式運行喔!否則,可以預期碰到效能下滑的問題。 而這邊也不得不提到,B550是首度讓AMD玩家能在中階玩家市場上使用雙顯示卡輸出的主機板,但也因為兩條PCIe插槽並非都會以實質Gen 4介面運行,也因此導致即便使用多顯示卡,預期的效能也不會完全像X570那般相同,這點有需要的玩家使用時須注意些。 另外,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M.2 SSD上,B550同樣普遍會提供兩組M.2 SSD插槽供玩家使用,但實質上,僅接近處理器附近的那組會以PCIe 4.0 x4運行,接近南橋的M.2插槽則是會以PCIe 3.0 x4運行,基本上和先前的Gen 3 SSD相同,因此,玩家這時候即便將Gen 4 SSD插上,也僅會以Gen 3 x4的速度(也就是約3,000 MB/s讀寫)運行喔! 接下來在其他亮點部分,則是可以發現B550的I/O埠布局更加完整,基本就提供了更多組的USB 3.2 Gen 2 Type-C連接埠,讓玩家至少能前後各有一組使用,但理論上最高可提供多達4組的USB 3.1 / 3.2 Gen 2連接埠給玩家使用,對比先前的B450還增加了2組。至於Gen 1連接埠的總數則是CPU+PCH總共可提供8組,對比前代同樣多提供了2組,而傳統USB 2.0連接埠部分則是維持在6組、和前代相同,不過在SATA 6Gbps連接埠的部分,則是提高到6組給玩家使用,對比先前的4組也算是有了更多的彈性(畢竟現在用SATA做主要儲存裝置的人已不多)。 其他新一代I/O技術如2.5GbE LAN支援、或是WI-Fi 6無線網路等等,就端看板廠對於不同主機板產品線來配置了。 B550的市場定位恰恰好可說是卡在X570和前代X470之間,畢竟雖然不像X570在架構和布局上這麼完整,但在支援PCIe 4.0這方面就已經勝過X470和先前的B450了,我們快速來做個簡單比較。 首先,B550和X570在處理器的支援上,X570能夠支援Ryzen 2000到未來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但B550目前是僅支援Ryzen 3000至Ryzen 4000,也就是說,如果玩家原先是使用R5或R3 2000系列處理器對應B450主機板的話,B550是不能支援這類處理器的喔!另外,X570在多顯示卡支援上,CFX技術部分能提供三顯示卡輸出,對比B550的雙顯示卡支援還是有些差異。 而I/O部分,X570在USB 3.1 / 3.2 Gen 2連接埠的數量上更多,可提供到多達8組Gen 2,Gen 1部分也能多達12組,SATA 6Gbps更是有8組支援,對比B550分別最大提供4組和8組的情況下,X570在整體I/O的彈性布局上仍會相對更完整些。 整體來說,如果玩家原先使用的處理器就已經是R7以上的話,建議玩家還是以X570作為主要選項,價格上就要玩家另外考量了,X570價格普遍會多B550約3,000元新台幣左右的價格(甚至更多!)。但如果是現階段初次想要進場AMD的話,B550搭配現有的R3或R5 3000系列處理器會是一個不錯的組合。 如果是對比X470系列主機板呢?X470雖然支援Ryzen 3000以降的各式Ryzen處理器,但對於未來Ryzen 4000系列是否能支援,目前還無法確認,考量到單純未來升級彈性的話,X470會比B550還要來的弱一點,不過玩家如果是想要先以之前的Ryzen 1000或Ryzen 2000處理器找個暫時的升級方案的話,也是能試試看找找便宜的X470主機板先用。 X470同樣也支援CFX三顯示卡輸出,但是採用PCIe 3.0介面,在SSD讀寫速度方面會有些落差。另外,I/O埠表現部分,USB 3.1 / 3.2 Gen 2僅提供2組,對比B550的4組就有些差強人意,而雖然USB 3.1 / 3.2 Gen 1可以有10組的空間,但如果不完全用滿全部連接埠,那麼選擇B550其實就已經有非常不錯的使用彈性了。 再來看看和上代B450之間的差異對比,B450在處理器支援的問題上其實和X470相同,Ryzen 3000以降的處理器雖然都支援,但面對未來的Ryzen 4000目前仍是未知數,R3 / R5玩家如果想要暫時找個升級替代方案,加上手上也沒有Gen 4 SSD需求的話,其實倒也未必需要直接入手B550喔! B450雖然在USB 3.1 / 3.2 Gen 2連接埠方面僅提供2組,但USB 3.1 / 3.2 Gen 1部分仍是有6組可以給玩家彈性使用的,也就是說,如果玩家手頭上目前沒有非常急迫的升級需求,Ryzen 1000和Ryzen 2000的玩家實際上是可以再等待些許日子做升級的。 總結來說,B550主機板的登場正如前文所示,意味著AMD在主流中階及入門玩家的布局上已經做好準備,尤其至少提供了PCIe 4.0的支援和更多的Type-C連接埠,在使用上的彈性就已經大大的提升。 對比Intel陣營的B460主機板還在單純的給PCIe 3.0和記憶體超頻限制,B550在各方面來看都給的更大方些,多數B550在板卡廠的設計下,目前都可以看到平均有4000MHz以上的超頻幅度,對於一般玩家來說,等同是能夠進一步在有限的預算下來最大化PC效能,徹底解放電腦潛力,也是美事一樁。 B550主機板目前雖然在效能方面仍是在NDA下,但因為外觀和主機板開箱的部分已經可以看大家分享了,所以接下來小編將會以B550 AORUS MASTER這款技嘉在B550主機板陣容中,最高階代表形象給大家見識一下「頂級B550的模樣」。 我們這次收到的技嘉頂級B550 AORUS MASTER主機板,在用料上採用最高階的配置,尤其在處理器供電部分可說是煞費苦心,用上了16相數位供電(X570版本都沒用上這麼多!)、單相70A電晶體設計,確保總功率可達1120W,在面對R5、R7、甚至R9處理器下都能應對自如。另外,為求散熱效能穩定,採用Fins-Array散熱鰭片和直觸式熱導管,強化處理器周圍MOSFET散熱效果,確保處理器的散熱效果穩定,減少降頻的可能。另外,主機板背面也做了美背設計,並使用散熱背板材質,進一步強化整體的散熱效能。 這邊小編也把B550 AORUS MASTER外觀卸下,看看內部的用料使用。 總結來說,雖然目前因為NDA的關係,還不能和大家公布B550的效能表現,但藉由這次的外觀和晶片介紹,相信玩家們已經可以了解B550在AMD主機板和市場上帶來的「改革」能力,尤其在PCIe 4.0上這點更是有望徹底帶來市場向前進的動力,全面導入Gen 4 SSD的世界或許也不遠了,而AMD這次端出PCIe 4.0給中階主流市場以後,也就意味著如果對手再不趕快做應對,中階市場也將逐漸轉向AMD的天下,這對於Ryzen處理器來說,無疑是最佳捷報。 另一方面,B550雖然目前僅支援Ryzen 3000處理器,無法支援先前的處理器系列算是比較可惜的一點,雖然AMD有說過能夠支援,但畢竟還未正式確認,擁有先前Ryzen處理器的玩家還需觀望些,否則的話,就是直接等待下世代600系列(?)主機板和Ryzen 4000的到來。但反過來說,如果現階段玩家想要入手AMD 3A平台組裝高C/P主機的話,中階最佳選擇無疑就是R3 3300X加上B550的組合,另外再以像是RX5600XT做輔助,就足夠應付多數市場上遊戲了,「俗擱大碗」的代表無疑就是在說B550了。 ● ● ● ● ● ●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歡慶華碩Z490系列主機板上市,「Rate Your Gear評評禮」邀玩家發表心得贏得獨家豪禮,首款軍規風格WiFi 6電競路由器「ASUS TUF GAMING AX3000」全面相容於華碩Z490系列Wi-Fi主機板 享飆網快感嶄新境界
為歡慶華碩Z490系列主機板上市,並鼓勵玩家分享重裝精銳的使用心得,「Rate Your Gear評評禮」活動即刻開跑。即日起至8月31日,凡具備Z490主機板與華碩多款指定產品,包括顯示卡、螢幕、網通、鍵盤、滑鼠與耳機等,依活動辦法於指定的網路平台發表心得評論或開箱影片,並標記主題標籤,前545名玩家即可獲得「限量獎項:ROG郵差包或ROG積木(擇一)」;而經評選前5名表現最佳的玩家,則可贏得「特別獎」,依序獲得ASUS ROG Strix GeForce® RTX 2080 Super™ Advanced顯示卡、ROG Swift XG43VQ電競顯示器、ASUS ZenWiFi AX XT8 2Pack無線WiFi系統、ASUS MB16AC可攜式螢幕與ROG Strix Go 2.4 無線電競耳機。華碩邀請全台玩家踴躍參與「Rate Your Gear評評禮」活動 《Rate Your Gear評評禮 玩家首選評論新品》 為第10代Intel® Core™處理器設計打造的華碩全新Z490晶片組AI智慧主機板,具備多項AI功能及頂尖技術,大幅提升時脈速度,並提供多樣先進連線功能,包括內建的WiFi控制器、多個USB 3.2 Gen 2連接埠、Intel® Optane™記憶體及晶片組RAID支援。再次進化的華碩獨家OptiMem技術可確保更好的訊號完整性及AI超頻技術,徹底將處理器效能發揮極致。此次華碩除了既有的ROG/ROG Strix/TUF Gaming/Prime四大系列外,更首度推出專為內容創作者而生的ProArt系列主機板,為專業內容創作者提供完善的數位解決方案。 專為玩家量身打造的首款ASUS TUF Gaming AX3000軍規電競無線路由器,其集結雙頻WiFi 6連線功能、專屬遊戲連接埠、AiMesh路由器系統、AiProtection Pro網路安全防護、三步驟開啟連接埠與通過軍規測試等優異特點,並全面相容於華碩Z490系列Wi-Fi主機板,提供前所未見的飆網體驗,為不可或缺的遊戲路由器首選。其支援最新WiFi 6 (802.11ax),讓用戶能於2.4GHz/5 GHz頻段與最高3,000Mbps的總體無線傳輸速度之間切換,抑或採用專屬的有線遊戲連接埠、讓連線速度發揮至極,不論在家中的任何角落,皆能馳騁虛擬世界、盡享順暢零延遲的飆速連網體驗。 ASUS TUF Gaming AX3000軍規電競無線路由器,建議售價:NT$5,790 全新銳意之作「ASUS TUF GAMING K1」RGB電競鍵盤採用TUF Gaming鍵軸與19鍵指令不相衝技術,能提供安靜且具緩衝效果的觸鍵回饋與精準度,並運用防潑濺的專業塗層框架設計,不僅通過逾十種的嚴格磨損、摩擦、耐汗性等測試,更具承受300ml的防潑濺保護能力,賦予堅固耐久的使用期限;其配置專屬音量旋鈕,能輕鬆調整遊戲音量、專注於遊戲本身,搭配五個獨立燈效區域與兩側RGB燈條,讓玩家能盡情享受絢麗多彩的RGB燈效,展現有型有款的個人電競風格。ASUS TUF GAMING K1 RGB電競鍵盤配備專用音量旋鈕、防潑濺設計、動態RGB燈效與側面燈條等優異特色,打造更勝以往的電競鍵盤使用體驗。 ASUS TUF GAMING K1 RGB鍵盤,建議售價:NT$1,490
-
迎接能大能小、能屈能伸的新「十」代,TUF Gaming B460-Pro(Wi-Fi)、B460M-Plus主機板開箱實測
隨著Intel第10代的處理器上市,相信各位玩家應該被各家頂級的Z490電競主機板洗版了吧?只是Z490系列雖好,但價格對於口袋不夠深所以注重CP值的玩家,或是單純想組台主流工作兼文書機的玩家來說,Z490系列的負擔實在有一點重。 面對預算和需求沒有那麼高的玩家,廠商也替玩家準備了B460系列主機板,像是這次要介紹的華碩TUF Gaming B460 Pro(Wi-Fi)與B460M-Plus,便是有著實惠的價格和充分擴充性能的高CP值代表喔! TUF Gaming B460 Pro(Wi-Fi)是一款ATX尺寸的主機板,而B460M-Plus則是小一圈的Micro-ATX尺寸,不論哪一款型號在外觀設計上都採用了TUF Gaming招牌的黃白配色的軍事迷彩風格,視覺風格上相當的搶眼。 除了在外觀充滿軍事風格之外,耐操耐用也是TUF Gaming主打的特色之一,因此兩款主機板在許多地方也比照軍規的標準,像是使用軍規級的電感與控制器,搭配高達15顆抗溫差電容,可以承受-70℃~125℃之間的工作環境,再加上DIGI+ VRM電壓調節模組穩定主機板電流,整體的用料可以說是相當扎實。 得益於優質的用料,讓主機板能夠擁有一定程度的超頻空間,也因此華碩為玩家在BIOS中準備了ASUS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APE)功能,讓玩家只要簡單三步驟,就能夠讓CPU效能完整釋放,就算處理器型號不屬於K系列也一樣沒問題。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主流ATX尺寸的B460 Pro(Wi-Fi),在定位上,考量到中階的主機用途可能從一般文書到電競都有可能,為了滿足各種搭配的可能性,B460 Pro(Wi-Fi)在擴充性方面設想的相當全面,除了保留了HDMI 1.4b、Display Port 1.4視訊輸出埠外,還具備現今已經很少見的鍵盤PS/2接口,同時在無線連接方面,不僅支援最新的Wi-Fi 6外,也內建了藍牙5.1功能,方便玩家連接各種無線裝置。 介紹完了主機板,自然要來測試一下性能跑分啦!由於主機板在記憶體頻率方面的支援為2933MHz,在上去就會出現開不了機的情況,因此小編使用的記憶體雖然能到3600MHz,但還是將頻率固定在2933MHz,詳細平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7-10700KF ◆散熱器:TT Water 3.0 240 ARGB Sync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記憶體:XPG Spectrix D80 3600 8GB x2 @2933 ◆SSD:Seagate Firecuda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再來要介紹的是B460M Plus,主機板在尺寸上為Micro-ATX,比常見的ATX版本還要來的短一些,並在定位上會更靠向中階偏入門一些,因此雖然保留了兩個支援PCIe 3.0x4的M.2插槽,但PCIe 3.0 x1插槽的部分就只剩下1個了。 B460M Plus在尺寸上為Micro-ATX,比常見的ATX主機板還要來的短一些,並在定位上會更靠向中階偏入門一些,因此雖然保留了兩個支援PCIe 3.0x4的M.2插槽,但PCIe 3.0 x1插槽的部分就只剩下1個了。 而在I/O的部分,該有的GbE RJ45網路埠、音效孔都有,至於USB孔依然維持兩個,但改成2個USB 2.0 + 4個USB 3.2 Gen1的配置,並在視訊輸出的部分還額外追加了DVI-D埠,而在無線連接的能力上,玩家如果購買的是具備的Wi-Fi版本,就一樣能夠支援Wi-Fi 6和藍牙5.1的功能。 B460M-Plus在跑分測試上所使用的硬體配置和B460M Pro(Wi-Fi)是一樣的,包含記憶體一樣都是固定在2933MHz,所以理論上分數應該會差不多,但真的是這樣嗎?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去吧! 華碩這次推出的TUF Gaming B460 Pro與B460M-Plus主機板雖然是以中階和入門的玩家為出發點,但透過BIOS中提供了全新APE功能,讓普通玩家也能輕易的進行超頻,獲得更加優秀的性能,同時在連接功能上也考量得相當周全,保留了HDMI、DisplayPort,甚至是DVI-D輸出埠,且Wi-Fi版本中也加入最新的Wi-Fi 6與藍牙5.1的支援能力,再配上TUF Gaming系列主打的耐用特色,讓預算有限的玩家,也能組裝出一台高品質且坐擁最新連接功能的高C/P值主機。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10相VRM數位供電、Intel 2.5GbE LAN支援,B460 AORUS PRO AC主機板開箱評測
技嘉針對這一波Intel入門級別的B460系列,推出多款對應的主機板產品線,小編這次收到的是其中的B460 AORUS PRO AC,雖然說對應產品名稱AC,意味著在無線傳輸標準部分並未搭載較新的Wi-Fi 6標準(802.11ax),而是採用目前仍較普及的Wi-Fi 5,也就是802.11ac標準,但作為一般玩家來說,如果玩家手上沒有支援Wi-Fi 6的裝置的話,現階段選擇Wi-Fi 6版本主機板也是無法完整使用,如果說技嘉玩家在這一波Intel 10代主機板陣容裡想要獲得Wi-Fi 6支援的話,可以選擇較高階的Z490版本。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捨棄了Wi-Fi 6支援,但在PC玩家較重視的有線網路部分倒是仍給出了2.5GbE LAN支援,確保正常使用下的快速傳輸能力,同時在硬體規格支援方面,B460 AORUS PRO AC也給的不俗,接下來就來帶大家開箱吧! 首先從外觀上來說,B460 AORUS PRO AC和先前介紹過的十分相似,兩者都是以黑色系作為PCB板主色,同時也在南橋保護蓋和I/O蓋上用了髮絲紋做輔助,但在M.2散熱片的部分,B460 AORUS PRO AC搭載的兩條並非採用一體式的散熱片,而是以兩條獨立散熱片做輔助,這點在玩家安裝上會比較方便些 (不過,Z490的版本則是額外對應未來Rocket Lake-S處理器額外增設一條PCIe 4.0 Ready的M.2 SSD插槽,使其主機板總計有三條M.2就是了)。 為對應B460主機板產品定位,小編也找了手邊的一些處理器和顯示卡做搭配,以下是測試平台規格: ◆處理器:Intel Core i5-10600KF ◆散熱器:NZXT Kraken X52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60 SUPER ◆主機板:B460 AORUS PRO AC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2666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就總體來說,B460雖然有其本身的市場定位所在,鎖定的並非是高端和狂熱PC玩家,所以在部分硬體配置上有縮減是預期中的結果,以B460 AORUS PRO AC來說,雖然在Wi-Fi無線網路的部分只有提供到Wi-Fi 5 (AC),並未提供新一代的Wi-Fi 6,但對一般玩家來說也算還夠用。且其有線網路還支援到2.5GbE,且也提供入門玩家可能用到的內顯需求(如HDMI、DP),在在都算是有做到完整的支援。而在處理器穩定方面,這次選用的10600KF在Intel 10代Core i5系列陣容中也算是頗高階的產品,但在測試過程中並未出現任何掉速或降頻的現象,時脈波動也並不明顯,大抵來說都是全速在運行,對影玩家的使用體驗即是錢都有花在刀口上,以一般小資入門玩家來說,算是十分妥當的選擇。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誰說電競只有「高大上」? ITX主機也能High翻天 feat. ROG Strix Z490-I Gaming
提到電競主機的外觀,除了五光十色的RGB燈效之外,在體積上給人的印象不是大,就是更大,再不然就是非常大,這對許多桌面空間有限的學生族、租屋族來說,巨大的主機儼然成為比預算還要更難以克服的坎兒。 不過,隨著近幾年電競市場逐漸走向比較低調的風格,加上使用ITX尺寸主機板來打造精緻小巧的電競主機在近期越來越受到DIY玩家的歡迎,為了回應這股熱潮,加上Intel第10代處理器剛上市沒多久,ROG在最新Z490主機板中,也推出針對ITX尺寸所量身打造的ROG Strix Z490-I Gaming電競級主機板。究竟小主機配電競會是個什麼樣體驗,就讓小編來親自為各位組裝示範吧! 想要一台小尺寸高性能的電競主機,挑選適合的主機板很重要!小編這次選用華碩推出的ROG Strix Z490-I Gaming (下稱Z490i),如前述,就是一款ITX尺寸的主機板,因為尺寸較小的關係,視覺上相當的緊湊,但整體風格外觀上與同系列的「大」哥們一樣,充滿著ROG的科幻元素,相當帥氣! 在細部的用料上,Z490i可沒有因為體積縮小而縮水,整張主機板由8層PCB板打造,並採用8+2相位供電配置,以及選用高於業界標準的合金電感、電容和Digi+電源調節模組,讓一樣零件在主機板上都能高性能負載下,依然可以長時間的穩定運作。 同時為了能夠在遊戲時發揮出最高的性能,不讓高溫扯了玩家們後腿,Z490i在散熱上可是下足了功夫,利用MOS散熱器與L形散熱管,快速轉移處理器和控制器(MOSFET)周圍熱量,再透過Delta的Superflo靜音風扇將熱量排出,玩家還能夠在BIOS設定中,依照自己的需求來調整風扇轉速。 此外在M.2插槽部分,為應對SSD在頻繁的資料存取時所產生的高熱,Z490i使用獨特的三層散熱器,大幅度提升氣流交換和熱量傳導效率,讓ITX主機板也能取得大面積的散熱空間。 在記憶體擴充性上面,受限於ITX尺寸的關係,490i提供了2個DDR4 U-DIMM插槽,但在性能上可一點都不負Z490系列的威名,每個插槽可以支援32GB,總共64GB的記憶體,且支援時脈最高可達4800MHz (超頻模式),讓玩家們不需因為主機板小而無法發揮出記憶體的高容量和速度表現。 硬碟的部份上,Z490i可以說是別出心裁,當其他ITX主機板可能配備1組M.2 SSD插槽在主機板背面,還沒有散熱設計,但Z490i卻非常重視這點,其M.2 SSD不僅設計在主機板正面,而且還透過子板的雙面設計,可以裝入2顆M.2 SSD,且兩個M.2皆為PCIe 3.0 x4傳輸標準,還配有散熱片!讓小機殼也能輕鬆擁有大容量主機,去盡情地安裝更多遊戲而不用刪除。 除記憶體和硬碟擴充性外,在I/O數量也備好備滿,Z490i的背面I/O提供了3個USB 3.2 Gen. 2 Type A、2個USB 3.2 Gen 1 Type A、2個USB 2.0 Type A和一個USB 3.2 Gen 2 Type C,總計8個USB孔。此外,網路的部分除了提供最高2.5G的RJ-45網路孔外,也能夠支援的Wi-Fi 6的無線網路,配上之後,用Wi-Fi連線對戰也能和有線網路一樣不延遲。 最後打電動絕對不可缺少的視訊與音效的部分,考量到ITX主機「能文能武」的特性,所以可能不是所有購買的ITX主機板的玩家都會加裝獨立顯示卡,Z490i選擇保留了HDMI 2.0a和Displayport 1.4接孔,透過內顯來輸出視訊。 音效部分,提供了3個LED燈光3.5mm音源孔,並在音效處理上使用SupremeFX CODEC S1220A音訊解碼器,配上雙運算放大器與Nichicon日製電容,使其擁有高達113dB強勁的推力,不論玩家的音效裝置的阻抗是數十歐姆,還是百來歐姆,都能夠提供清晰潔淨的音質,享受絕佳視聽饗宴。 想要組裝一台能夠暢玩3A大作的ITX電競主機,機殼的挑選自然也不能馬虎,由於有不少組裝ITX主機的玩家,其目的只是單純為了簡單文書功能,因此許多機殼在設計上,並不會對高性能的硬體組件做出相對應設計,像是散熱的能力有限外,有的甚至顯示卡I/O的開孔都沒有,因此玩家在挑選的時候,要多加注意這些機殼都不是你的選項。 以這次的組裝為例,小編挑選的是inWin (迎廣)所推出的A1 Plus機殼,在空間的設計上,有針對顯示卡提供相當充裕的安裝空間,就連長達320mm的高階顯示卡也能塞得下,因此這對組裝電競主機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顯示卡往往是體積最大的零件,而A1 Plus就連NVIDIA RTX 2080 SUPER都能夠輕易地裝下,因此可以考慮選這類的小機殼,來做為您的迷你電競機殼的首要選項。 玩家對小主機最擔心的散熱部分,這次A1 Plus在側面以及尾端都有設置120mm的ARGB風扇,同時底部可以安置兩顆120mm的風扇,再搭配架高的設計,進一步強化換氣效率。由此可知,身為一款迷你機殼,A1 Plus在散熱的設計上做得相當完善。 最後A1 Plus還預先替玩家安裝好了一顆650W的80 Plus金牌電源供應器,線材的部分也已經幫玩家全部都事先接好,並針對整體機殼的設計做出優化,考量到ITX機殼因為組裝空間比較緊湊,線材的長短粗細都會對組裝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A1 Plus的設計,可以減少玩家在許多安裝和後期整線的困擾與麻煩,可說是有符合DIY Friendly的精神。 介紹完機殼和主機板之後,自然就是要把它們組裝起來啦!InWin推出的A1 Plus機殼因為已經事先對電源排線做出了規劃,所以在組裝的難度上其實不算太高。 小編建議玩家在將主機板裝入機殼之前,可以先將一些像是:CPU供電、主機板供電、機殼風扇等排線先插上,畢竟ITX機殼的結構比較緊湊,走線的空間會比較侷促,提前將一些排線插上可以減輕一些安裝上會遇到的麻煩。 在硬體配置方面上,ITX機殼因為體積小,安裝水冷的難度高、效益低,因此在考量到風冷的最大壓制極限下,我們在處理器方面是採用Intel Core i7-10700KF,至於對於遊戲影響最大的顯示卡,得益於A1 Plus機殼底部架高和幾乎簍空的設計,直接塞入NVIDIA RTX 2080 SUPER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本次整體詳細的規格配置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7-10700KF (8C/16T,3.8~5.1GHz,TDP 125W)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8GB GDDR6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Z490-I Gaming 記憶體:Crucial Ballistix Gaming Memory 3600 8GB x2 SSD:Seagate FireCuda 52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1TB Power:InWin A1 Plus內置650W 80 Plus金牌電源供應器 首先進行的是一般常規的跑分,Core i7-10700KF在效能部分,從Cinebench R20測試軟體中可以看出,基本上是可以與上一代Core i9-9900K媲美的,玩家如果除了打遊戲之外,還要兼當YouTuber、直播主將遊戲畫面錄影下來進行剪輯的話,Core i7-10700KF能夠提供相當不錯的表現。 看完基本的跑分測試之後,接下來就要進行對玩家來說最重要的遊戲實測了,小編將會針對2160P、1440P與1080P三種不同的解析度去進行跑分測試,畫質設定上一律都是關閉垂直同步,並選用最高畫質。 從上述整體的測試成績來看,ITX主機並沒有因為體積小而效能縮水,實測表現上幾乎跟「大個頭」的ATX主機一樣,因此玩家完全不用擔心ITX主機效能是否會打折這類的問題! 做為一款電競主機,就算機身變小,五光十色的RGB燈效依然是不可以缺少,, Z490i配備一組RGB與ARGB接頭,可以用來連接各種電腦周邊的RGB線材,倘若玩家購買的周邊支援ASUS AURA Sync功能,還可以透過Armoury Crate同步程式對燈效進行深度客製化,甚至可以讓它隨音樂節奏起舞或是根據遊戲畫面調整色彩,讓玩家能夠更加沉浸在畫面之中。 光看圖片感受不到ITX主機的燈光魅力?別擔心,小編還有準備影片喔!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I-YxLxxlk 除了電競必備的RGB元素之外,許多廠商也開始讓ITX機殼能夠有著更多附加功能,方便玩家能夠更加充分利用的桌面空間,像是AI Plus就在機殼頂部設置了10W的「無線充電」功能,支援各式Qi 1.2標準的相容裝置!讓玩家可以邊打Game邊替手機充電,女朋友或上司突然打電話來只需隨手拿起,不必因為充電線而手忙腳亂。 許多人在過去對於ITX機殼的刻板印象不是性能差、散熱差,即使比較不占空間,也頂多只適合用來文書辦公罷了,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廠商越來越注重散熱的表現,其實選對適當的零件,要打造出一台嬌小的性能怪獸並不是不可能。 也因此電競廠商開始在ITX主機板上投注心力,像這次使用的ROG Strix Z490-I Gaming便是其中之一,憑藉著對於電競系列產品的長期經營與研究,讓小主機板也有著不輸ATX的規格與用料,同時針對小主機可能會遇到的擴充性與散熱難題做出對應的解決方案,搭配如A1 Plus這類注重散熱與安裝便利性的機殼,更是如虎添翼。 從數據測試上,不難看出就算是Intel Core i7-10700KF搭配NVIDIA RTX 2080 SUPER,主機在性能的發揮上沒有因為高功耗而退縮,照樣能夠穩定在最高畫質下流暢遊玩各式3A級遊戲。因此對於桌面空間有限玩家,或是希望桌面簡潔寬敞的玩家,只要電腦零件的挑選上搭配得宜,想要小主機擁有高性能並非不可能喔! 或許您心裡早就在呼喚,想要組一台小巧的電競主機,只是因為聽別人說小主機功能和效能有限而裹足不前。但這次經由我們的組裝、實測之後,相信這樣的疑慮已經可以完全屏除。下一台就組裝ITX電競主機吧!讓您在下次LAN Party時不再需要那麼累力,趕快搬一台小電競主機來閃瞎其他玩家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水冷旗艦就看這張,Z490 AQUA正式發佈
全球主機板、顯示卡與迷你電腦領導廠商華擎科技(ASRock Inc.),驕傲地宣佈旗下最新豪華旗艦水冷主機板 - Z490 AQUA正式推出!Z490 AQUA是一張代表了所有玩家夢想與渴望的限量主機板,它將以限量999片的形式與全球銷售,這使得它變得更加有價值! Z490 AQUA採用最新豪華16相90A Dr.MOS和2盎司銅箔PCB,可提供高達95%的VRM轉換效率。再加上Z490 AQUA配有效能強勁的一體式水冷系統,水道兵分二路同時帶走CPU以及VRM的廢熱,顯著降低整體溫度。 消光黑PCB作為基礎,蓋著一層線條簡單,卻又蘊含精緻工藝的金屬鎧甲,輔佐以幾乎使其賦予生命力的白、綠、藍動態LED流光效果。如此工藝與質感,註定了Z490 AQUA會是水冷Modder以及旗艦主機愛好者的終極選擇。而且隨著盒裝,我們還附贈一套同樣限量的水冷頭套裝,讓你打造的水冷系統更充滿一致性。 Z490 AQUA的標語「Be Aqua,Be Cool」更凸顯了ASRock成為頂尖水冷主機板製造商領導者的決心。 Z490 AQUA更超前部署,已率先預留好線路支援下一代處理器,保有最充裕的升級空間。除此之外,還可以自豪地說「PCIe Gen4 Ready!」Z490 AQUA擁有完整的PCIe Gen4硬體設計,包含Gen4 M.2插槽、Gen4 PCIe x16插槽、一顆PCIe Gen4時脈產生晶片、Gen4 Quick Switch以及Gen4 Re-Driver。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唯有完整支援Gen4的主機板,才敢誇口未來升級的支援性。 Z490 AQUA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於主機板上有一個顯眼,而且酷炫的OLED顯示小螢幕,玩家們可以透過這塊OLED獲取CPU電壓、溫度、系統風扇速度、系統狀態和POST狀態等等的狀態報告。 Z490 AQUA提供了及至高速的連接,包括英特爾的Thunderbolt 3 Type-C介面,提供驚人的傳輸頻寬(最高可達40Gb/s)。還有AQUANTIA®AQtion™ 超高速10Gbps網路和最新的WiFi6 (802.11ax)無線網路,證明了Z490 AQUA不僅看起來不錯,傳輸效能與擴充性更是不容小覷。 Z490 AQUA另一亮點,是採用全新Nahimic音效軟體,並搭配發燒級Hi-Fi零件。有別於傳統音效軟體,只能針對3.5mm音效輸出孔的設備進行音質調教,你的USB電競耳麥或是高檔DAC將無用武之地。但Nahimic Audio可以應用在各式USB、藍牙、WiFi或是HDMI等音效設備,提供醉人的聽覺饗宴,充滿氣勢且動態豐富的細節。再加上最頂級ESS 9218 SABRE DAC,和專門訂製的WIMA音效電容,共同打造出最豪華音效解決方案,是你音樂鑑賞、電影享受或遊戲熱戰時的完美選擇。 無論使用者對於主機板有多高的需求,ASRock旗艦Z490 AQUA都以堅不可催的規格在市場上取得領先地位,競爭對手永遠在身後追趕。 想瞭解更多的 ASRock Z490 AQUA系列主機板產品訊息,請上華擎官方網站以及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xhyT-vsBRA
-
Intel入門「十」在好簡單、輕鬆擁有USB 3.2 Gen 2x2,ROG STRIX B460-F GAMING主機板開箱評測
各家高階Z490主機板到目前為止已經陸續登場了不少,但接著下來的重頭戲就是中階的B460主機板登場,主要是針對入門等級的Core i3和中階Core i5準備的版本,華碩針對這塊市場推出ROG STRIX B460-F GAMING主機板,為ATX尺寸規格,主打的自然是一般的主流玩家市場,在產品的設計上也會比較活潑一些,在價格上也會更優惠些,目前市場行情價落在4,190元新台幣,相較於Z490動輒6,000元以上的價格,對手上荷包較緊的玩家來說,B460會是一個滿不錯的選項。 首先在外觀部分,B460-F GAMING維持了ROG STRIX系列以往的活潑設計,畢竟主打的是一般遊戲和電競玩家,年齡層相對來說也比較年輕,也是預期中的設計,如同「整片主板都是我的繪畫板」一般,這片主機板本身擁有非常活潑的繪製,不僅有線條元素,也有ROG玩家所熱愛的圖騰設計風格,其中線條都有做完整呼應,在I/O保護蓋部分的無懼之眼也做了切邊線條設計,視覺上看起來更加有科技感,此外,再搭配一旁還有做特殊的字句,再再強化ROG玩家共和國歡迎玩家加入的形象感。 主機板正面看得入神了嗎?翻過來看看背面吧!可看到相當吸睛的橫條ROG玩家共和國標語,突顯出主機板不需要一板一眼,科技產品也能盡情塗鴉,揮灑無限創意,雖然沒有做美背或護甲設計,但這樣的塗鴉造型,可說是ROG STRIX系列的一大亮點! 實際將ROG STRIX B460-F GAMING主機板上機實測,對應產品定位,選用的測試平台如下。另外,這邊也補充一下,華碩主機板在這一波10代處理器陣容中,特別提供ASUS Performance Enhancement(APE)功能,只需要三步驟就能快速輕鬆解放10代處理器中非K系列處理器的效能,算是為了非狂熱玩家特別設計的效能強化功能。 ◆處理器:Intel Core i5-10600KF ◆散熱器:NZXT Kraken X52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60 SUPER ◆主機板:ROG STRIX B460-F GAMING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2666MHz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雖然高階的Z490主機板已推出多日,不過雖然說它的硬體規格給的十分充足,但畢竟還是價格偏高,對於一般想組電腦、或是入門玩家來說,可能不是首選,尤其對中階玩家、只想組個Core i3、Core i5等級電腦玩家來說,現階段B460主機板已可說是完全具備該有的能力。首先,在處理器部分,搭配Core i5系列處理器基本上可充分使用(當然要搭配更高的Core i7、Core i9也沒問題),加上記憶體支援彈性也充足,而在PCIe和M.2插槽部分也都有兩條,對於一般玩家來說,這樣的設計已經是非常足夠的了。 另一方面,I/O埠彈性在影像方面提供HDMI和DisplayPort兩種彈性,方便想要使用內顯晶片輸出省錢的玩家更直覺使用,再者,B460-F GAMING也給好新世代USB 3.2 Type-C Gen 2x2,提供理論傳輸速度20Gbps,足夠應付絕大多數檔案傳輸;而在音效方面也貼心的提供獨立的USB-C孔,在現階段越來越多電競耳機可採Type-C供電的情況下,可說是非常彈性的好設計。 雖然比較可惜的一點是僅提供1GbE LAN網路埠,在現階段來說速度稍微慢了一些,但除非玩家真的很時常需要快速網路傳輸(那可以攻上Z490系列),否則的話,一般情況下1GbE LAN網路也是十分夠用的了,有興趣的玩家不妨可以參考看看。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頂級「太極」對應頂級Ryzen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ASRock TRX40 Taichi主機板評測
貴為華擎主機板系列中代表最高階的「Taichi」在先前AMD首度推出三代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時就已經順應推出TRX40 Taichi主機板,主打具備16相數位供電搭配超大鋁合金散熱片和熱導管設計,而現在挾帶著AMD再度針對Ryzen Threadripper推出更高階的64核心版本3990X,ASRock也針對該主機板推出新的BIOS更新,以便讓其能順利支援。 先前小編就已經針對TRX40 Taichi做過外觀介紹和開箱,本文就不再多言,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參考。華擎這次藉由2020.2.12的BIOS版本,版號1.50更新,使得TRX40 Taichi主機板能夠順利偵測到Ryzen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以便主機板本身的完整效能得以釋放。 整體來說,貴為ASRock旗下主機板產品線的頂級系列,TRX40 Taichi對於Ryzen Threadripper系列處理器可說是有備而來,小編這次也為它上了目前最頂級的Ryzen Threadripper 3990X,來看看「當頂級碰上頂級」會蹦出什麼樣的火花! 測試平台規格: ◆處理器: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主機板:ASRock TRX40 Taichi ◆記憶體:T-Force DARK Zα DDR4-3600 8GB*4 ◆SSD:Seagate FireCuda 520 1TB SSD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442.19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太極系列作為華擎旗下最高階的主機板系列產品,這次針對目前現階段最強效的Ryzen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來勢洶洶,TRX40 Taichi也可說是已經做好準備,本身的硬體設計就已經提供滿滿的誠意,尤其在M.2擴充方便更是額外提供了四組插槽,也讓整個系統的組合可以擁有多達6組M.2插槽,多工彈性和未來性都已經顧到好。作為頂級玩家來說,ASRock TRX40 Taichi也可作為超值又高效的選項之一! 廠商名稱:ASRock - 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896-5588 廠商網址: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PCI4.0技術全面下放,ASRock正式發佈B550系列主機板
全球主機板、顯示卡與迷你電腦領導廠商華擎科技(ASRock Inc.),正式發佈旗下最新的AMD B550晶片組主機板。B550主機板不但支援AMD Ryzen桌面處理器,更支援PCIe 4.0標準,相容市面上最快的PCIe 4.0 M.2 SSD以及顯示卡。 ASRock主機板事業處總經理李正揚(Chris Lee)表示: 「ASRock華擎 AMD B550系列主機板將PCIe 4.0這項振奮人心的創新技術推向主流市場,華擎提供了非常完整,從入門到高階的主機板,包括Taichi、PG Velocita,Extreme、Steel Legend 以及 Pro4等系列,提供給DIY愛好者市場各式廣泛的選擇。」 AMD公司副總裁兼總經理Chris Kilburn也表示:「我們看到使用者對電腦系統的需求越來越廣泛與彈性,從遊戲到內容創建,各領域使用者對於系統的要求比以往都還要來得更廣。」「AMD很高興能夠透過最新的AMD B550晶片組,將第三代AMD Ryzen桌面處理器和頂尖PCIe®4.0技術帶給主流使用者們。」「從ASRock合作夥伴那裡,AMD相信新一代的B550平臺將提供在過往主流平臺上,從未見過的靈活性和強大功能!」 ASRock這一次發佈的旗艦板 - B550Taichi 擁有16相數位供電技術以及Dr.MOS,為最高性能的Ryzen 桌面處理器提供充沛且細膩的電源供給,即便是重度超頻也能夠完全勝任。搭配XXL特大號散熱片和2OZ銅箔PCB作為根基,有效提高轉換效率,能使溫度保持更低,系統更穩定! 而B550 PG Velocita則是Phantom Gaming系列旗下的一個全新高階產品線,14相數位供電搭配Dr.MOS的B550 PG Velocita充滿了不折不扣的強勁性能,以及不屈不撓的外觀。「Velocita」是義大利文的「速度(Velocity)」,註定要給玩家一個快速和無與倫比的遊戲體驗! 不只是強化了供電性能,大多數ASRock B550產品採用新一代的高速2.5G網卡,以獲得最快速的網路性能。它是家用NAS、串流媒體中心和創作者備份、線上遊戲玩家以及旗艦主機愛好者的理想之選,比起傳統GbE家用網路,2.5倍的高速網路性能能夠享受明顯更快的檔案傳輸和備份連接體驗。 除此之外,ASRock B550主機板採用了全新Nahimic音效軟體。有別於傳統音效軟體,只能針對3.5mm音效輸出孔的設備進行音質調教,你的USB電競耳麥或是高檔DAC將無用武之地。但Nahimic Audio可以應用在各式USB、藍牙、WiFi或是HDMI等音訊設備,提供醉人的聽覺饗宴,充滿氣勢且動態豐富的細節。Nahimic內建的Sound Tracker功能還可以將遊戲音效視覺化。現在你不一定要聽聲辨位才能知道敵人在哪裡,透過視覺雷達的方位辨識,便可以清楚判斷遊戲當中的槍聲、腳步聲等方位,讓你充分至敵機先。 ASRock B550系列主機板帶來了全面的豪華功能和時尚外觀設計,價位從入門到高級,版型從Mini-ITX、mATX到ATX,提供消費市場多種選擇。 ● ● ● ● ● ●
-
黑化微星龍質感、無RGB極低調設計,MSI MEG Z490 UNIFY主機板開箱
對應Intel Z490主機板上市,先前小編已經和大家介紹過MSI MEG系列的,這次要來跟大家介紹的是同為MEG系列、但定位更入門一些的Z490 UNIFY,本次收到的為標準ATX尺寸,MSI另有推出ITX版本的Z490I UNIFY,主打的自然就是ITX小機殼系列,不得不說近期ITX的話題確實頗高,未來有機會的話會再跟大家介紹。另外,也幫大家對比一下這幾款主機板市場上的平均價位,目前已知Z490 ACE建議售價在11,990元、Z490 UNIFY則是9,290元。 和Z490 ACE簡單對比的話,硬體規格配置方面可說是全部相同,包含記憶體超頻能力支援和PCIe插槽、M.2 SSD插槽數等等,外觀上主要可見的明顯差異,在於Z490 UNIFY少了RGB燈效,同時在網路傳輸的部分取消Intel I219V 1G LAN網路埠,這兩點可作為Z490 UNIFY在定位上比Z490 ACE稍低一些的佐證。接下來就來看看這次Z490 UNIFY開箱囉! Z490 UNIFY在外觀上採用全黑化PCB板設計,不具備任何RGB燈效(Z490 ACE是有燈效的),小編個人是覺得這樣的設計滿有質感的,極度低調,不過RGB的燈效畢竟還是見仁見智,玩家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做判斷。 至於在內部硬體規格方面,PCB為六層板,處理器腳位為LGA 1200規格,搭配16+1相數位PWM供電,單相支援90A SPS,另有鈦金電感輔助,能穩定處理器所需的供電以讓效能發揮出來。而在散熱效果部分,搭載Zero Frozr技術,藉由I/O保護蓋下的獨立散熱風扇導流,強化處理器MOSFET周圍的散熱所需能力,進一步穩定主機板的整體運作。 再來就是實際測試囉!為了對應Z490 UNIFY的定位,小編找了手上的Intel Core i9-10900KF十核心處理器來對應,而在顯示卡的部分則是以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做代表,其他詳細測試平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00KF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主機板:MSI MEG Z490 UNIFY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看完了基本測試部分,接著來看看創作者相關的測試項目結果吧! 最後我們來看看,針對創作者測試中我們新增的測試項目:DaVinci Benchmark,主要藉由一連串預先設定好的影像處理流程,針對不同的編碼Codec做測試,最終彙整出數據報告。測試項目作為對照的主要硬體規格為9900K處理器加上Titan RTX顯示卡,測試項目可分為4K、8K和Fusion,這邊為求測試方便我們找了4K測試項目作為基準來比較,對照組的總分為1000,其他各項成績落在100分。 以下圖表分數代表的意思為,首先,針對DaVinci Resolve各項影像處理步驟做標準化流程設定,然後藉由不同的Codec編碼(主流常見的5種)做連續測試,測試結果會自動進行評分。 上述兩張圖的10個分數,總共加起來是920.2分,對比其對照組Titan RTX的1000分來說,可說是非常強勁的表現了!由此可見Z490 UNIFY在搭配最高檔i9-10990KF處理器,以及GTX 2080 SUPER顯示卡之下,其在影像創作的整體表現,幾乎可跟9900K+Titan RTX相媲美。 不得不說這次MSI Z490 UNIFY主機板的新設計在視覺上來看真的很有質感,全黑化以後的PCB板搭配無任何RGB燈效,讓玩家在觀看時會更直覺的看到微星龍浮雕和MSI Logo及其他線條質感設計,無RGB反而加分。而在內部效能方面,為滿足Core i9-10900KF 10核心的高功耗需求,Z490 UNIFY無論是在穩定供電還是散熱效果方面,都掌握得非常不錯。 雖然說在硬體配置部分沒有雙網路埠,但至少已經提供更強大的2.5GbE LAN網路埠作主要有線連接,同時在無線網路部分也有Wi-Fi 6新世代標準支援,就各方面來說,如果玩家想要在預算控制內,達到最大化且有效運用所有MSI給足的使用彈性的話,MSI MEG Z490 UNIFY會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不讓Z490專美於前、Intel 400系列入門選項,BIOSTAR RACING B460GTQ主機板開箱
- 微星MSI C236A WORKSTATION主機板實測開箱,給你工作站級的穩定與強力效能!
- 沉穩內斂的真摯配置、發揮硬體效能的最佳助手,MSI MPG Z590 GAMING PLUS開箱
- 搭載USB 3.2 Gen 2x2和2.5GbE LAN、入門玩家最佳選擇,MSI MAG Z490 TOMAHAWK主機板開箱
- 極限龍魂「十力」解放、10核心沒在怕!MSI Z490 ACE主機板開箱評測
- 太極撥10核、「十力」不容小覷,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效能測試
- 超迷你電競主機板,華碩ASUS Z170I PRO GAMING實測開箱!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
- 以白皙為黑暗帶來一抹色彩,ASUS Prime Z490-A主機板開箱
- 鋼鐵銀白傳奇再現、迷彩風格重返,ASRock Z490 Steel Legend主機板開箱
- Intel 400晶片組家族、對應Z490主機板型號全都露,搭配10代Comet Lake-S處理器必備
- 搭載遊戲加速引擎,微星MSI Z170A GAMING M5「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主機板開箱試用